海外网:亚洲鲤鱼泛滥美国,怎么破?

2014年09月26日10:33  海外网 收藏本文

  这几天有则新闻有点意思,说如今美国的亚洲鲤鱼(青草鲢鳙等8种中国淡水鱼的统称)泛滥成灾,不但吃光了本土鱼类的食物,还繁殖迅速,对当地生态造成巨大威胁。当地政府不惜下毒药、布电网,美国军方甚至向国会提交了一个为期25年、投资180亿美元的筑坝计划,阻止鲤鱼进击的步伐。

  以前只听说美国在边境筑起铁墙阻挡墨西哥非法移民,可用同样的办法阻挡中国淡水鱼,听起来实在有些滑稽。正如专栏作家亚当·敏特揶揄的那样:军方的工程师一贯喜欢用基础设施解决所有问题。

  我们眼中的美味,居然成了他国的公害,实在让很多人大惑不解:与其费这么大周折,干嘛不直接都吃掉?中国人可不会让鲤鱼长到一米二还不下锅。

  据说,老外并不喜欢这种多刺的淡水鱼,英国人甚至认为其“嚼如烂泥”。说起来,刀叉挑刺的确不如筷子灵敏。但要说老外天生不爱吃鲤鱼,我看倒也未必。北京使馆区的餐厅里,糖醋鱼一向是老外最爱的菜品之一,你让师傅这么收拾鲤鱼,保管老外会把“嚼如烂泥”抛到脑后。

  这个既解决生态灾难,又创造经济效益的法子,为何在美国行不通呢?饮食习惯是一方面,关键可能是美国中餐馆的厨子,真不一定能料理得了。

  一道糖醋鲤鱼,需经过打花刀,裹粉,油炸,调汁多道工序,对专业厨师都算一道压轴的功夫菜。可海外的中餐馆,多数不过是底层中国移民谋生的手段,他们大都半路出家,小本经营,往往无力提升菜品和服务质量,只靠打价格战赢得市场。在澳大利亚等国,开餐馆甚至成了投资移民的跳板,经营者一旦取得身份,立刻转让下家,如此做事,品质可想而知。

  于是,尽管美国中餐馆的数量已经超过麦当劳、汉堡王、肯德基的总和,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往往是价低质次,不上台面。至于其本应具备的文化内涵,更无从谈起。

  这种尴尬的局面,与“中国制造”在海外的形象有着惊人的相似:价格低廉、无处不在,却鲜有叫得响的品牌,有时甚至收到“质量低劣”的差评。这背后,其实是相同的逻辑:在自主创新和品牌塑造能力尚不足的情况下,低价竞争成了唯一的选择。

  诚然,这能够赢得部分竞争。事实上,无论中餐还是“中国制造”,都在海外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。但从长远看,倘若中餐一直维持价低质也低的现状,伴随着消费能力和品位的提高,处境将会愈发边缘;而一个国家的产业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,缺乏国际话语权,其结果恐怕是路越走越窄,陷入“大而不强”的泥潭。

  如今,小到一道菜肴,大到一个产业,品牌形象往往决定了其附加的最终价值。特别是当全球化将竞争推向白热化之时,文化的力量就变得越发具有决定性作用。

  这些年,伴随中国实力的提升,外界对中国的关注一路高涨,遍布全球的“中国制造”,无处不在的中国移民,也无时不刻提醒全世界:我们来了。可就在9月23日,一份中国外文局联合国际调查机构发布的报告显示,与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,海外民众对中国企业整体印象评价仍然偏低。

  这其中既有自身原因,当然也不乏偏见误解。但无论如何,主动出击传播自身优秀文化,塑造更加良好的形象,应当进入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。就拿鲤鱼这事来说,如果我们能够成功输出鲁菜烹饪文化到美国,生态灾难或许还能变成美食盛宴也说不定呢。更进一步,如果能让这种文化推广开来,将这些鱼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(有些美国人也的确是这么想的),没准还能创造出一项全新的产业。

  补充一句,在中国的饮食文化里,鱼要活的才好吃。(文/博闻强识)

  (本文为“金台二号”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,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“海外网”)

(编辑:SN090)

文章关键词: 美国 鲤鱼

分享到:
收藏  |  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已收藏!

您可通过新浪首页(www.sina.com.cn)顶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。

知道了

0
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
  • 钱江晚报:刘铁男的演技不过是笑话
  • 扬子晚报:公众指摘官员的穿着没有错
  • 环球时报:谁现在用iPhone6就该被鄙视
  • 环球时报:赞印度火星探测器,是风度也是态度
  • 人民日报:走出让座困境 不妨换位思考